在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科学技术创新这部“发动机”一经启动,便从未停歇
自2018年6月正式落户宁波梅山以来,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以6个创新研究中心为基础,以北航学校现代航空航天学科群为依托,正在奋力打造面向前沿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研究院。
扎根于宁波智造创新的丰沃土壤,如今,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一批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增材制造3D打印、汽车轻量化技术、航空柔性电子器件加工及检测、工业X射线快速智能CT无损检测技术从“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创新,到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正以“人才引领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奏响校地蓄势腾飞的协奏曲,书写空天报国、苍穹筑梦的新篇章。
仿佛离弦的利箭,自此,地方与学校“心相通、势相聚、力相合”,共同“跑”出研究院落地的“宁波速度”。
同年5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注册完成;6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揭牌,6个创新研究中心建设真正开始启动。短短几个月时间,校地双方组建完备的筹建团队,开办经费拨付到账,后勤保障迅速落实。
春笋拔节,自此而始。2019年3月,为6个创新研究中心定制的4.8万平方米新建实验科研用房在梅山岛全面动工。2021年3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正式入园,2022年9月,教学生活用房全面启用,10万平方米的园区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这样的效率,让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何莎感慨:“真可谓政通人和!”
建设快,出成果同样快。按照“边建设、边运营、边攻关”的决策,北航研究团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挂牌到出成果的跨越,新型复合材料、智能协同制造、新能源汽车、精密仪器、机载机电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频频问世。
如今,总价值超过2亿元的科研设备相继“入驻”实验楼,图书馆中满是徜徉书海的求知者。教学楼中,科普研学活动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北航校训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与宁波的这场双向奔赴,从一开始就蕴含着理念和文化的共鸣。”何莎说。北航具有高端技术策源优势,宁波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需求互补、使命一致的双方,必能保持快速的发展速度,碰撞出更为璀璨的火花。
立足宁波,研究院发挥北航红色资源优势,成立研究院党总支,高品质开展党建工作。先后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140次,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49次,2022年启动“北航蓝党旗红铸造科创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以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站位搭建研究院未来发展框架,与宁波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目标同频共振。
放眼未来,这一“意气风发”的高能级科创大平台,正被赋予更多新的期待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叮嘱的那样:以提高新材料科创高地、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水平为着力点,携手宁波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方面创造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年。近期由我们创新研发的两种柔性传感器件,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验证有关技术的可靠性。”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责任教授李宇航告诉记者。
空天筑梦,已融入北航的精神脉络里,而以“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宁波,眼下也正以高端智造为切口,向这一科技高峰发起冲击。
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十四五”发展的策略规划》,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将“促进宁波产业转型和培育航空航天新兴起的产业”。以此为目标,一项项剑指“空天之上”的科研成果正从实验室走进现实。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极弱磁场国家“十四五”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总设计师房建成的带领下,相关团队正在聚焦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高性能磁屏蔽及磁性材料的研发。该团队将持续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主战场,充分利用和依托极弱磁场“新型”大科学设施,开展从“0到1”的原创科学研究,通过重大技术创新,支撑量子精密测量、人体功能信息成像装备的产业化,培育未来新兴产业。
“当前,我们承担宁波市级以上项目70余项,合计发表高水平论文450篇。”副院长文通说。
除了高起点“造峰”,为宁波优势产业链“提能”,也是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当前的重心所在。
王华明院士领衔的增材制造中心、徐惠彬院士领衔的轻质材料中心、闫楚良院士和向锦武院士领衔的飞行器与动力中心、郑志明院士领衔的高精尖制造中心、房建成院士领衔的磁悬浮装备中心、焦宗夏院长领衔的先进机载中心随着高标准实验室的陆续建成投用,汽车轻量化、高端模具制造、3D打印等一系列高水准科创成果,从北仑梅山辐射全市乃至全省。
据统计,当前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已累计获得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精密电磁控制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项认定。研究院初步建成30余个高能级科研平台,与央企和地方企业共建7个联合实验室,累计申报专利338项(含PCT10项)、已授权专利124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
2022年11月,在第四届北航宁波梅山国际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举办之际,研究院院长焦宗夏教授向全世界青年人才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研究院,实现个人梦想!”
近年来,研究院坚持招聘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立足校地双方优势,连续举办四届“北航宁波梅山国际论坛”、四届“北航唯实论坛宁波分论坛”,同时承办“首届北航前沿科技创新论坛”“第五届中国空天推进技术论坛”高端学术论坛,以自身的高屋建瓴,汇聚起人才集聚的强大磁场。
人才结构方面,研究院汇聚属地全职人员160余名,特聘专家170余名;人才项目方面,焦宗夏教授的先进航空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获评“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六个创新研究中心共获评“宁波市甬江引才工程”15项创新个人和1项创业团队。
从北京来到宁波后,从前稀缺的放置“隔振地基”的一层实验室不再难寻,惯性测量等精密实验不再受制于场地问题,“家门口”即可找到各类配套合作单位。更重要的是,宁波健全的成果应用转化体制、优秀的营商环境,为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提供了极强助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研究院之于宁波是如此,人才之于研究院也是如此。2019年9月,研究院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023年4月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与北航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开展博士后培养,目前在站博士后14名。
在学生培养方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作为校级研究生实践实训基地,与北航二级学院共建“1+3+N”培养体系,做好全日制联合培养、非全日制联合培养及导师派驻的研究生科研实践工作。
截至目前,研究院依托北航指标共计培养研究生600余名,在院培养学生发表100余篇论文,授权专利27项。除此之外,研究院坚持科研、科普一体双翼的理念,积极开展空天科普推广,组建宁波市青少年科普教育专委会,累计为3500余名高中生带来高水平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同时,10余位专家入选浙江省科协“省群团助力双减专家库”,高品质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启动建设,航天精神逐渐滋润四明大地,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
迈入2023年,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前端”如火如荼,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端”同样精彩纷呈。
“依托北航科研成果,结合宁波产业基础,研究院近年累计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项目17个。围绕宁波汽车零部件行业、高端医疗装备行业,聚焦轻量化材料技术及磁屏蔽技术应用需求,我们的科研团队已在梅山成立了5家产业化公司。”研究院科研及成果转化负责人赵琪说。
成果转化是研究院的主要定位。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越来越多创新之种扎根宁波产业,以才智浇灌,开花结果。
汽车制造是宁波的支柱产业之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材料、工艺、装备、产品“四位一体”研发,最终成功实现了铝制车架减重10%的突破。“我们常说,底盘减重1公斤,汽车减排10公斤。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当下,汽车轻量化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研究院工程师王磊自豪地说。
在接到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的需求后,整整一个月,增材制造中心的齐士杰博士“驻扎”在企业中。从材料、结构设计的角度定量分析模具开裂、漏水原因,厘清模具局部特征损伤机理,研究大型结构件开裂的预测方法至精至微的“诊断”下,设计、生产环节的疏漏终于显露无遗。
这些片段仅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研究院科研团队依托北航科技成果,通过现场技术咨询服务、共同申报课题、建立联合实验室,屡屡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
截至目前,研究院与吉利集团、宁波旭升、拓普集团、海天集团、浙江华朔等龙头企业广泛合作,累计服务314家甬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43项,产生18项技术成果,形成4项技术规范,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超过4.1亿元。
“当下,研究院的建设已经迈入新的阶段。未来,我们将高标准规划建设研究院二期和宁波市航空航天产业园,组建研究院产业孵化平台,全力推进研究院军工体系建设,与中国商飞等央企深入合作,力争以更强的创新实力,让更多高端人才选择宁波,助力宁波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跑赢创新发展的马拉松!”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主要负责人说。 张凯凯 钟鑫 文/图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4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4076
在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科技创新这部“发动机”一经启动,便从未停歇
自2018年6月正式落户宁波梅山以来,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以6个创新研究中心为基础,以北航学校现代航空航天学科群为依托,正在奋力打造面向前沿基础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的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研究院。
扎根于宁波智造创新的丰沃土壤,如今,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一批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增材制造3D打印、汽车轻量化技术、航空柔性电子器件加工及检测、工业X射线快速智能CT无损检测技术从“最初一公里”的原始创新,到推广应用“最后一公里”,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正以“人才引领驱动、科技自立自强、服务产业发展”为宗旨,奏响校地蓄势腾飞的协奏曲,书写空天报国、苍穹筑梦的新篇章。
仿佛离弦的利箭,自此,地方与学校“心相通、势相聚、力相合”,共同“跑”出研究院落地的“宁波速度”。
同年5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注册完成;6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揭牌,6个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正式启动。短短几个月时间,校地双方组建完备的筹建团队,开办经费拨付到账,后勤保障迅速落实。
春笋拔节,自此而始。2019年3月,为6个创新研究中心定制的4.8万平方米新建实验科研用房在梅山岛全面动工。2021年3月,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正式入园,2022年9月,教学生活用房全面启用,10万平方米的园区从蓝图变成了现实。
这样的效率,让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何莎感慨:“真可谓政通人和!”
建设快,出成果同样快。按照“边建设、边运营、边攻关”的决策,北航研究团队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实现了从挂牌到出成果的跨越,新型复合材料、智能协同制造、新能源汽车、精密仪器、机载机电系统等新技术、新产品频频问世。
如今,总价值超过2亿元的科研设备相继“入驻”实验楼,图书馆中满是徜徉书海的求知者。教学楼中,科普研学活动正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北航校训是德才兼备、知行合一,与宁波的这场双向奔赴,从一开始就蕴含着理念和文化的共鸣。”何莎说。北航具有高端技术策源优势,宁波具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需求互补、使命一致的双方,必能保持快速的发展速度,碰撞出更为璀璨的火花。
立足宁波,研究院发挥北航红色资源优势,成立研究院党总支,高品质开展党建工作。先后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140次,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49次,2022年启动“北航蓝党旗红铸造科创先锋”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以高质量发展站位搭建研究院未来发展框架,与宁波市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目标同频共振。
放眼未来,这一“意气风发”的高能级科创大平台,正被赋予更多新的期待
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彭佳学叮嘱的那样:以提高新材料科创高地、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水平为着力点,携手宁波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攻克“卡脖子”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等方面创造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2023年是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关键之年。近期由我们创新研发的两种柔性传感器件,搭载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前往中国空间站,验证相关技术的可靠性。”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责任教授李宇航告诉记者。
空天筑梦,已融入北航的精神脉络里,而以“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目标的宁波,眼下也正以高端智造为切口,向这一科技高峰发起冲击。
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十四五”发展战略规划》,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将“促进宁波产业转型和培育航空航天新兴产业”。以此为目标,一项项剑指“空天之上”的科研成果正从实验室走进现实。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极弱磁场国家“十四五”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总设计师房建成的带领下,相关团队正在聚焦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高性能磁屏蔽及磁性材料的研发。该团队将持续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人民生命健康和经济主战场,充分的利用和依托极弱磁场“新型”大科学设施,开展从“0到1”的原创科学研究,通过重大技术创新,支撑量子精密测量、人体功能信息成像装备的产业化,培育未来新兴产业。
“当前,我们承担宁波市级以上项目70余项,合计发表高水平论文450篇。”副院长文通说。
除了高起点“造峰”,为宁波优势产业链“提能”,也是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当前的重心所在。
王华明院士领衔的增材制造中心、徐惠彬院士领衔的轻质材料中心、闫楚良院士和向锦武院士领衔的飞行器与动力中心、郑志明院士领衔的高精尖制造中心、房建成院士领衔的磁悬浮装备中心、焦宗夏院长领衔的先进机载中心随着高标准实验室的陆续建成投用,汽车轻量化、高端模具制造、3D打印等一系列高水准科创成果,从北仑梅山辐射全市乃至全省。
据统计,当前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已累计获得浙江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精密电磁控制技术与装备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项认定。研究院初步建成30余个高能级科研平台,与央企和地方企业共建7个联合实验室,累计申报专利338项(含PCT10项)、已授权专利124项,其中发明专利69项。
2022年11月,在第四届北航宁波梅山国际青年学者学术论坛举办之际,研究院院长焦宗夏教授向全世界青年人才发出邀请:“希望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研究院,实现个人梦想!”
近年来,研究院坚持招聘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立足校地双方优势,连续举办四届“北航宁波梅山国际论坛”、四届“北航唯实论坛宁波分论坛”,同时承办“首届北航前沿科学技术创新论坛”“第五届中国空天推进技术论坛”高端学术论坛,以自身的高屋建瓴,汇聚起人才集聚的强大磁场。
人才结构方面,研究院汇聚属地全职人员160余名,特聘专家170余名;人才项目方面,焦宗夏教授的先进航空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团队获评“浙江省领军型创新团队”,六个创新研究中心共获评“宁波市甬江引才工程”15项创新个人和1项创业团队。
从北京来到宁波后,从前稀缺的放置“隔振地基”的一层实验室不再难寻,惯性测量等精密实验不再受制于场地问题,“家门口”即可找到各类配套合作单位。更重要的是,宁波健全的成果应用转化体制、优秀的营商环境,为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提供了极强助力。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研究院之于宁波是如此,人才之于研究院也是如此。2019年9月,研究院获批设立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023年4月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与北航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开展博士后培养,目前在站博士后14名。
在学生培养方面,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作为校级研究生实践实训基地,与北航二级学院共建“1+3+N”培养体系,做好全日制联合培养、非全日制联合培养及导师派驻的研究生科研实践工作。
截至目前,研究院依托北航指标共计培养研究生600余名,在院培育学生发表100余篇论文,授权专利27项。除此之外,研究院坚持科研、科普一体双翼的理念,积极开展空天科普推广,组建宁波市青少年科普教育专委会,累计为3500余名高中生带来高水平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同时,10余位专家入选浙江省科协“省群团助力双减专家库”,高品质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启动建设,航天精神逐渐滋润四明大地,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强。
迈入2023年,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的科研“前端”如火如荼,科技成果转化的“后端”同样精彩纷呈。
“依托北航科研成果,结合宁波产业基础,研究院近年累计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项目17个。围绕宁波汽车零部件行业、高端医疗装备行业,聚焦轻量化材料技术及磁屏蔽技术应用需求,我们的科研团队已在梅山成立了5家产业化公司。”研究院科研及成果转化负责人赵琪说。
成果转化是研究院的主要定位。广拓“最后一公里”空间,越来越多创新之种扎根宁波产业,以才智浇灌,开花结果。
汽车制造是宁波的支柱产业之一,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材料、工艺、装备、产品“四位一体”研发,最终成功实现了铝制车架减重10%的突破。“我们常说,底盘减重1公斤,汽车减排10公斤。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当下,汽车轻量化技术显得很重要。”研究院工程师王磊自豪地说。
在接到宁波臻至机械模具有限公司的需求后,整整一个月,增材制造中心的齐士杰博士“驻扎”在企业中。从材料、结构设计的角度定量分析模具开裂、漏水原因,厘清模具局部特征损伤机理,研究大型结构件开裂的预测方法至精至微的“诊断”下,设计、生产环节的疏漏终于显露无遗。
这些片段仅仅是一个缩影近年来,研究院科研团队依托北航科技成果,通过现场技术咨询服务、共同申报课题、建立联合实验室,屡屡破解企业“卡脖子”难题。
截至目前,研究院与吉利集团、宁波旭升、拓普集团、海天集团、浙江华朔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广泛合作,累计服务314家甬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43项,产生18项技术成果,形成4项技术规范,创造经济效益累计超过4.1亿元。
“当下,研究院的建设已经迈入新的阶段。未来,我们将高标准规划建设研究院二期和宁波市航空航天产业园,组建研究院产业孵化平台,全力推进研究院军工体系建设,与中国商飞等央企深入合作,力争以更强的创新实力,让更多高端人才选择宁波,助力宁波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跑赢创新发展的马拉松!”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主要负责人说。 张凯凯 钟鑫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