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程伪装低空检测系统”、“高速越野叉车”,前不久双双获“军队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至此,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建所50年,共完成重大科研项目400多项,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191项;获国家专利25项,70多项成果填补我军后勤装备空白,88项定型列装——打赢未来战争,全军将士有了更多的“独门利器”。总后建筑工程研究所两次被荣记集体二等功,130多名个人受到国家、军委、总部表彰奖励。
制电磁权,是现代战场制信息权基础;电磁屏蔽,是我军的一个空白。“有空白就填补”,这是总后建工所官兵的秉性。2001年,由总后建工所所长张茂功挂帅、高工韩建军领衔,向电磁屏蔽帐篷这样的领域发起冲击。
该项目系统复杂,涵盖野营住房、特种纺织、电磁防护、环境控制多个专业。如何推进?张茂功和战友打破常规,实行军地联合,同步推进。他们在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等单位协助下,历时6年艰苦攻关,反复研究试验,创新性地生产出高性能电磁屏蔽布。用这样一种材料制成的帐篷,可使篷外电磁武器攻击的场强衰减到千分之一以下,篷内信息对外泄露距离由1000米降至1米,信息窃取几乎成为不可能。
军事工程伪装是世界性难题,科技含量高,涉及众多学科和专业门类,工程量浩大。从2002年开始,该所投资上千万元,建起国内一流专业实验室,总工程师陈宏书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开展军事工程系列伪装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研究。为尽快攻克难题,陈宏书把办公室搬进实验室,和年轻人一起通宵达旦。他们放弃所有的节假日,经过5年奋战,提出1000多个设计的具体方案,3万多个实验配方,终于突破伪装材料耐候性不良和仿真性差两大难关,成功研制出防光学、热红外和雷达等多波段侦察工程伪装材料,共3大系列、32个品种。如今,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战备工程,大幅度的降低了被发现概率,提高了军事工程战时生存能力。
核生化对环境造成污染下如何生存,是未来战场上新的难题。2007年,该所设立“三防帐篷系统”攻关课题,大胆启用年轻工程师李源带队,经过2年艰苦奋战,研制出以帐篷为掩体,以挂车为运载平台,集住用、防毒、制冷、供暖及供电为一体的核生化防护系统。该装备可有很大效果预防放射性灰尘、生物气溶胶和化学毒剂侵入,达到国外同类装备领先水平,实现我军野营装备在大面积核生化防护领域“零”的突破。
“未来战争怎么打,科技选题就怎么立”,所长张茂功和所党委“一班人”把战场需要当作科研的最高目标。为此,每年他们都要派出科研人员深入部队,重点解决后勤保障中的“瓶颈”问题。
集装箱内物资装卸在一线部队是个难题,总后建工所及时研制出厢内作业叉车,不借助站台和吊装设备,如机器人般自如上、下汽车,实现一键式遥控操作,在世界都属首创;某型火箭炮弹重200公斤搬运艰难,他们研制的厢内作业叉车,使装卸作业效率提高近20倍。
两军相接,细微的风吹草动也会酿成大错,野战对供电设备的隐蔽性要求极高。总后建工所把降噪作为攻关重点,研制出可移动、低噪声、全天候、高可靠性的系列野营静音电站:一台就能使一幢15层大楼灯火通明的电站,噪声只相当于一辆轿车;采用语音提示,让战士们不用培训就能操作,被称为“傻瓜电站”。这些成果,使军事演习、临时应急、未来战场全都用得上后勤骨干装备,使我军野战保障装备逐步实现由生存型向生活型、静态型向机动型、单一型向集成型重大转变。
帐篷,是军队野外生存的主要装备。该所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基层一线多天,首创帐篷动态仿真数学模型,研制出能适应不一样作战地域、具有不一样保障功能的快速展开组合式系列帐篷:展开、撤收如撑伞般方便,新型折叠式网架帐篷6个人1分钟即可架起、5分钟内即撤收完毕,能抗得住8级大风,被战士们戏称为“傻瓜帐篷”;小的25平方米,适宜班用,大的达700平方米,可作为大型机库。目前,总后建工所的帐篷已形成居住、卫生、指挥、维修等不同用途,能适应热区、寒区、高寒区的系列网架帐篷,其性能和技术指标达到外军同类装备水平。
高原地区气候寒冷,一般火炉燃烧效率低,难以适应部队需要。由总后建工所研制的高原暖风机,燃烧效率几乎与平原地区一样,能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正常工作,10分钟能将帐篷内温度由零下30摄氏度提高到18摄氏度,攻克了高原寒区燃烧不充分这个世界性难题。同时,他们研制的适应高原使用的战役支援保障宿营系统,集野营住房、供水、供电、供暖、卫浴为一体,解决了官兵的生活难题。
水是生命之源。战争中,水和油料同样重要,被称为“第二血液”。总后建工所经过6年艰苦攻关,研制的远距离野战供水装备,可将几十公里之外的水,源源不断地输向部队。
在当年南方的一场边境战争中,由于山高林密,气候潮湿,作战部队食品霉变、被装潮湿、弹药锈蚀等情况十分普遍,极度影响部队野外生存和战斗力。总后建工所科研人员火速赶赴前线个月时间里与参战官兵同生死、共患难,调查、完成防潮被褥、软体背水袋、弹药防潮封套等19项研究课题,为保障作战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总后建工所全体官兵转战万里,投身抗震救灾。他们风餐露宿,维修保养装备3700多台件;开设野营淋浴站13个,提供洗浴保障20余万人次;发运37节车皮救灾物资,完成8个品种4.7万台件装备、800万米帐篷布的应急生产任务;总后建工所野营装备保障分队因此荣立集体二等功。令人感动的是,抗震救灾保障分队回撤后,总后建工所党委没有急于评功授奖,而是针对他们主研的装备在抗震救灾中暴露的问题,组织科研人员把6大类33个品种153件野营装备放到实战环境下检测,梳理问题240多个,制订实施改进方案170余项,全方面提高了野营装备的综合保障效能。
据不完全统计,总后建工所一半以上的科研成果和项目,是根据基层部队的需要调研、论证、试验和定型的。